2013/5/11

資訊科學的資訊理論化

理論是由一系列的概念所構連而成,其中的概念可能是經由觀察事物的發展所有的紀錄,或是一種構念的形成,其間的組程式連結每個概念,可能具有相互關係的影響性,而在這系列的連結中,是具備著內部的一致性的。

而理論在科學研究領域上,理論是調查的工具。理論的使用是以他們能解釋或者預言的範圍來測量,科學的研究能分為解釋性的及預測性的,而一個好理論將可解釋或預測一段長時間的很多事物、現象的發展。但對於資訊理論而言,似乎在今日的研究中,仍未出現一個殺手級、令眾人信服的模型,這也是資訊難以被捉摸、人們心中的黑盒子(對訊息處理的能力及所產生的效果)難以被測量的原因吧! 然而在讀這篇時,其中看到有關資訊理論化的發展歷程,取向觀點的轉化,無論是從對資訊量的測量作為傳播過程訊息的傳遞成功、失真與否;或是藉由對互動觀點的關注,跳躍了傳統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單向權力關係,加進了更多的互動情境、製碼者與解碼者的認知架構會對訊息有哪種的影響;或者是對於整個資訊傳播的過程中,每個節點、訊息中,與社會脈絡間所發生的互動,所造成的影響的;還是如同認知不和諧加上使用與滿足的觀點:資訊的使用是為了減少接收者的不確定感,最初的知識異常狀態導致了資訊的搜尋行為。

然而似乎每個論點都仍有其缺陷之處,但總是對於未來的研究發展而言,確實具有促使論述更趨完備之效,惟如果對於資訊科學領域範疇,缺乏一個清楚定義來界定,無法建立資訊理論的框架來視資訊科學的整體;無法在資訊、知識、和訊息傳播模式中建立一個或數個可令人信服的關係,那想必對於這門學科的發展將會如同身處五里霧,要探索其內涵,只能說極其困難。 資訊的字源,包含了兩種涵義,一為具有教導、教育的意涵(in form),一是告知的功能(inform)。

就同符號互動論的觀點,假設社會是互動的,而在網路社群研究的課程文獻中,我們知道人類對於現實的認識,是藉由對符號象徵的一種感知,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,MacKay(1969)宣稱所有團體必須在同一個語言遊戲中,彼此才能產生有效的互動,依照這個論點,基礎教育就顯的更為的重要,尤其是教育似乎包含了資訊的二元性,既有in form的功能又有inform的本質,因為在基礎教育中,我們對於所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不加思索的接收,在此部分的資訊,既是在教導你何謂語文、數學、音樂、文化等,一方面你也都認為這些就是這樣,沒有任何理由。 2005/3/9